言情小说笔趣阁 >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> 第10章 第10章

第10章 第10章


五天后,姚氏和李氏一起来到冯家,今天开始就要做缫丝的准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冯家买的蚕,最后分成了三十五匾,去掉损失的,大概收了近九层的蚕茧。

        缫丝这种技术活肯定不会让绍荣他们做,不过今天也只能将工具清洗,和剥茧。

        剥茧他们就能帮忙了,将蚕茧上的覆盖着的丝剥下,不能硬扯,就将表面浮着的剥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些卖不出价钱”巧娘告诉二个弟媳“不过收集足够的量,可以做成贴身的小袄,若是量大了也能做成盖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正巧入冬时孩子也要添置衣裳,今年这些剥下的绵,再加上有些不能抽丝的茧子,到冬天就能凑到足够的量,可以给二个孩子一人做一件坎肩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她们才正式开始缫丝。缫丝的步骤不算太繁,但是对技术的要很高。

        技术好的出丝量多,匀称坚实没有节核。巧娘会冷盆缫丝,可以缫全缴的细丝,这种丝有光泽又洁净。好卖,价格又高。

        巧娘负责投茧索绪填绪,姚氏和李氏二人轮流摇軖。每日缫出的丝,挂在干燥的地方,第二日就要晾干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劳作,到了第四日,缫出的丝也就干了。巧娘又将一些有瑕疵的蚕茧留作弟媳练习用。又教了他们,把不能缫丝的蚕茧开绵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咱家养的不多,今年结的茧子坏的少,光卖丝也好。若是想做盖被,一床薄被得一斤半的绵,

        厚被少不得要个三四斤的。做出后还得卖得出,不如卖丝轻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氏娘家做木匠,多少也知道些买卖门道“姑姐说的是,费力做出来还不如卖丝轻省。我手脚又笨,能把丝缫好就祖宗保佑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姚氏也连连点头赞同“咱们学了后,就将卖不出价的绵留着,自家人做衣絮被都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忙了几日,这次养蚕的事就彻底结束了。累虽累了些,但是是看到洁白的蚕丝,巧娘还是觉得值得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待到王北要去县城的时候,冯永昌就将蚕丝包好,准备和他一起去将丝卖掉。

        怎么个卖法也商议妥了,一致决定去县城。在镇上也是有人收的,只是价格太便宜了。去县城虽然要花的时间多,但是赚的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绍荣听了后央求他娘“娘我也想去县城,娘,让我去看看吧。”巧娘不同意“你爹和舅舅都是有要紧事,到时顾不上你,万一走丢了怎么好?”

        绍荣信誓旦旦地说“我记性好,会认路,不会走丢的。”巧娘不听他的“再记性好,来个壮汉一下就将你抱走了,到时你想跑也没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巧娘虽心疼孩子,不该答应的事决不心软。

        去不了县城,绍荣怏怏地坐回去看书了。王小舅前几天从晋陵县回来,给他带了一本书,这是王北听说绍荣想读书特意给他买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当初买的时候,就迷之觉得绍荣能看得懂图上画的是什么。是的,他知道阿荣不识字,但这本书上除了字还有图片,可以看图的嘛。

        出发的那天,王北先到新荡村,再一起从姐夫家走。“阿北,你跟我说说还要带哪些”永昌除了去镇上还是第一次出远门,怕是落下什么一直在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姐夫不用着急。我们去县城再早走,当天都到不了,得在白塔镇上歇息一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看了看永昌带的东西,“来回路上要用三天,再加上卖货,还得在县城住一晚,最多五天就可以到家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指着包裹“带上二身换洗衣服和水囊就行。”永昌听他说完,倒是没说什么,他除了身上的一套衣服,就还有一套替换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天热干得快,当天洗了也能换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看到永昌身上的衣服,王北说完也愣了一下,他自己出门与人谈买卖,渐渐也知道要注意仪表。

        穿了好衣,站在人前感觉都不一样了。谈起买卖,对方也会客道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姐夫与我体形差不多,我带了三身换洗,咱兄弟也够用了。”这些是他挣了钱后才置办的,先借给姐夫穿。

        检查过,二人就出发了。巧娘一共缫了十几斤丝,王北也是只带了二三个纱罩。行李都不重,就没顾车,待走上官道,如果有顺路的车倒是可以搭一程。

        常州治下的治安还是很稳妥的。也没有高山大泽,倒不用担心悍匪路霸。他们二个壮汉结伴,一般没人会欺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爹去卖丝,地里的活就由巧娘承担了,绍芝帮着做家里的活,绍荣也不用去采桑叶,正好可以安心看书。

        小舅买给他的书,是一本《农书》,看着不像元代的那本。他就照着书认字,现代汉字有些和古代是相同的,有些他眼熟,结合内容能猜出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巧娘看他每日不仅能坐下安心看书,还拿了根树枝在地上照着写。想着永昌把丝卖掉得了钱,就给阿荣找个学堂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永昌刚出门时,家里人还没啥感觉,等过了二三天后,巧娘总是不自觉地望向路口,有时也会楞神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和永昌这些年都只在附近二三个村子走过亲戚,最远也只到镇子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自成亲后,还没分开这么久,如今他出门在外除了惦记他们平安外,也是怕他们人生地不熟地被人欺负。

        绍荣看她担心开解着“小舅这几个月也去过好些镇子了,有他跟着娘就放心吧,再过二天爹就能回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是这样说,他心中也会想着爹和舅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啪啪啪,啪啪啪”也不知道是谁一大早就拍门,绍荣迷迷糊糊地正想着,就听到绍芝惊喜的大叫“爹!”

        绍荣一骨碌爬起来,趿上鞋就冲出来。到了房间就看到他爹和小舅回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看他们二人红光满面的,肯定是好消息。绍荣就不急了,套好鞋子,走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他们坐下喝了水,永昌对巧娘说道“快去做早饭,咱俩都饿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巧娘叫让绍芝一起去厨房端吃的,他们回来的时候,娘俩正做着,这会都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吃饱喝足了,他们也不卖关子。“县城果然比镇里的价钱高,就连咱们夹江镇和人家白塔镇的价格也不一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说完就将包裹解开,又把里面系着的衣服解开“白塔镇那里蚕户少,一两丝比咱这多了二三文。

        县城更不一样,晋陵县一两好丝卖65文,比咱镇上多了十文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一说完,巧娘就激动了,她缫完丝晒好后,一共得了十几斤,一斤十六两,这…这得卖多少钱。永昌将银两拿出来,一共十五两白银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咱家一共有十五斤六两二钱丝,其中好丝有十斤,就是十贯四百文,

        剩下的丝略次些是55文一两,得了四贯九百五十文。其中十五贯我兑换成银子,花了些火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巧娘在他们走的时候,自己也估算过。按照她以前的45文一两算,以为能卖十一贯,去掉本钱,差不多能赚四五贯,就算好的了,竟能多卖了二贯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自从上次补种了些桑苗,又买了些石灰后,家里仅剩下三百多文,给永昌带着二百文做盘缠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想到跑一趟竟然能挣得这么多。她拿出二两银子塞给王北“这是给二个弟媳的,这个月她们也辛苦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北哪能拿她的钱“姐,她们和你学养蚕还没出师呢,哪能要你的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巧娘还要给“你和阿南也帮我不少,你一定要拿着。”王北急道“你又不是没给钱”他和大哥帮姐姐做蚕架蚕匾和纱罩,巧娘硬是要给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买材料花了钱,他还要多进些材料来做别人订的纱罩,需要周转,也就拿着了。现在给的这钱可不能拿。

        巧娘还要再坚持,他便说了“既然姐你要给,那就把账算清楚些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因为阿荣想的纱罩挣了这么多,而且这次到晋陵县也卖了不少,是不是也要和阿荣把钱分下?”

        听他这样说,巧娘只得无奈放弃。她之所以非要分银子,一是弟媳帮了忙,不给怕被埋怨,

        二也是因为阿北将永昌带去晋陵县才能卖的多,要去蚕农多的县城里肯定是要少卖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与弟媳们说,立秋后我还要养二季,要是她们愿意,就给她们算工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怨姐家里不能多养,要是能再有间蚕房,就能让你们一起入份子,到时也好一道赚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北听他姐这样说就有些心动。他自己家人口多,大大小小七口人,房子又不够,养蚕就不合适。

        要是以后自己养,要么再盖二间,要么就是他得分出去过。这件事他也想过,就是怕爹不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姐夫,姐,你们看如今形式这么好,是不是建自家的房住?”巧娘闻言一愣,永昌却说“这房已经付了一年的租子,暂时先住着,也不知道秋天的情况如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等到秋天赚得,也不知道够不够建房的。巧娘心里记着给绍荣念书的事,暂时也没考虑房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房子只租了一年,要是孔家把房子收回去,养蚕是别想了,连住的地都没有。“还是等到秋收后再说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巧娘想着秋收后再盘算家里有多少钱,如果打算建房也来得及。“这房能住到明年端午前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北看他们坚持也没多说,离开家也有好几日了,他推辞了姐夫的留饭,赶着回家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巧娘,你看阿北他说的…”永昌虽说先不建房,心里还是想能安定下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阿芝,你拿着钱去张奶奶家去买一只鸡。阿荣也去,和张奶奶说再拿十只鸡蛋回来。”支开他们姐弟,巧娘才说出打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本想着到镇上找个私塾,若是建房,就要再等一年了。”永昌闻言也犹豫了,远的不说,他自己的弟弟就要考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以谢氏的精明,若是读书不好,她会抠着钱,咬牙硬是供永康去科举吗?

        夹江镇上有二家私塾,一家是许秀才教的。去的多是些只图启蒙识字不想科举的人家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家是于秀才,他家开的是精舍,专为科举读书的人家多去那入学。永康就是在于秀才那里进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样是秀才,能教不同的学问也是有原因的。于秀才是廪生,每年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都是甲级。

        于秀才现在是一边教书一边还在继续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去哪家私塾,费用都是一季一交。许秀才那里是一季三贯,只要报名交费就可以上,入学时间是在一、四、七、十月份的前三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于秀才那边入学时间相同,一季是四贯。除了学费,买文房用品以及书本。

        像冯家离镇子远些的,还要在镇上吃顿中饭,或是直接租住在镇上。

        绍荣年龄这么小不可能自己上下学,租在镇子上也不现实。永昌和巧娘二人对此也是一筹莫展。


  (https://www.yqxsge.cc/html/21041/21041879/5887094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qxs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2.yqxsge.cc